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产业

闽地南到东,以碗筑成屋,传奇你知道?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7-08-08 10:04   作者:许一诺   阅读量:8017   

原标题:[i·宁德] 闽地南到东,以碗筑成屋,传奇你知道?

蕉城之东南,飞鸾之境里,有碗窑村。于三都澳海边,从古至今交通便利,港口贸易繁荣,盛产粗厚瓷碗的碗窑村,与海丝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一样的身世、风貌和风俗,让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奇特“驿站”。

据乾隆年间所修《宁德县志》记载:“本邑因有碗窑之业,漳、泉、兴等处无业之民杂聚二都,以造碗谋食”。德化县古志记载“清代族民开往外地务瓷者有宁德飞鸾梅田窑21人。”飞鸾岭头的石碑,在岁月无声的流逝里,还记得这方小天地最初的源缘:来自漳泉的移民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迁居于此,至今已有300多年。他们的到来又为这窑火新添了生命力,于是闽东与闽南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百余年。

碗窑村地处三都澳南岸,海岸线蜿蜒曲折,村前潮涨潮落,海运通达;村后山势陡峭,农耕不利,却有茂密的松林与高品质的高岭土,自古是烧窑的好材料。于是碗窑烧瓷曾享誉一时。踏过脚底晶莹的瓷片,踏过碗窑村热闹又冷却的千年,旧年里窑火映天红,船帆常往来,人声皆鼎沸的盛景沉寂在这里的每一片碎瓷里,走过漫长的村道,仿佛昔年的绚烂,还依稀在眼前绰绰隐隐。

碗窑这方天地,房屋和瓷窑接连不断,沿着海岸,蜿蜒三公里。这一处的宋窑遗址多达五处之多,在三都澳南岸,还发现了北宋青窑。早在建阳开始烧制兔毫盏时,亭里窑已开始烧制青窑,此窑窑址在今碗窑村后大岭头,由三座小山包组成。现仍然可见到七个透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堆积层六米,有大量碗、碟、盘碎片。现存的窑址中还有一沓沓的碗坯。这是三都澳南岸最早的窑,大约产生于北宋元佑八年“移官营飞泉渡于焦门峡”之时。

曾经不熄的窑火,烧掉了多少泥和柴,湮灭了多少岁月,又有多少文明在这里扬帆起航,去到更遥远的外洋。

在碗窑人文的伊始,这个村子被山和海重重地围困,祖先刚迁入时,没有生产工具,既不能加工石头,也无法生产砖块,造房子成了一个大难题。聪明的祖先因地制宜,用上了窑厂废弃的碗盒。

碗盒,是窑厂做碗时的工具。碗窑村的村民从古代开始,就开窑做碗。操作中,师傅会把已经做出形状的碗坯放进圆形中空的碗盒里,再置入窑中煅烧,大约一个小时碗就烧制完成了。碗盒则是在大约1500摄氏度高温的火中铸成,一般用过两三次就要废弃。

碗盒因为高温锻造,质地非常坚固,而且有防火功能。据村人里的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村里一个放置松枝的房子着了火,火势猛烈,石头都爆裂了。但碗盒砌成的墙体却丝毫不受影响。此外,因为碗盒中空,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隔热、隔音效果好,有冬暖夏凉的效果。于是以碗盒代砖,这个传统也一代代延续下来,形成了碗窑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造就了碗窑令人称奇的人文景观。

苍老的传奇,在这绵延海岸线上的村与窑之间传颂,冷却的窑火凝住了百千年曾经灿烂的文明,轻敲碗砖,绵绵的回音里是闽南迁居者排解不掉的乡思,是这闽东窑火文化沉淀经年,待续的叹息。

宁小爱丨文字编撰

网络丨图片来源

《福建乡土·蕉城》| 资料参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