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关注中国麻醉周:针刺麻醉为常规手术开辟更多可能性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3-27 10:31   作者:文辉   阅读量:4915   

东方网通讯员沈莉3月26日报道:一位83岁高龄右侧肺癌的老年女性患者,近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岳阳医院)接受了针药复合麻醉下无气管插管的胸腔镜微创手术。通过治疗小组的密切配合,肺癌切除手术过程平稳、顺利,耗时仅一个多小时,患者在手术台上当即清醒,无需复苏过程就安全返回病房。第二天就进食及下床活动,恢复很快,四天后即出院。

60多年来,针刺麻醉从轰动问世到人人追捧,从被质疑再到重新进入视线,究竟经历了什么样?作为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内著名针刺麻醉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最有发言权。

周嘉说,回顾针刺麻醉6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初创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四个阶段。如今,站在以“临床实践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起点上,针刺麻醉从镇痛机理效应性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探索的方向的转型发展,正寻求与西医相结合的更多范围合作。随着全球第一例、为利多卡因麻药严重过敏患者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房颤射频消融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海扶刀治疗等在上海岳阳医院内相继获得成功,周嘉对它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辉煌走向沉默的30年

针刺麻醉技术的开展始于上海。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刺麻醉工作会议,制定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1966—1968)》,并对推广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原理的研究均做了重要指示,针刺麻醉成就获得肯定。从此,针刺麻醉在全国范围迅速开展起来,手术例数和手术种类迅速扩大。

1960年,上海肺科医院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取得成功;1972年,上海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也标志着针刺麻醉可以应用于大型手术中,将针刺麻醉技术和适用病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系列喜人的成功手术使得针刺麻醉在全国范围迅速开展起来。

1971年7月19日,新华社报道了针刺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同年,7月26日,美国著名记者JamesReston在《纽约时报》头版发表的文章介绍了其本人在北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阑尾炎术后腹痛腹胀的经历,引起了国际上对针灸疗法的兴趣。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肺叶切除手术,从而以针刺麻醉为契机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针灸热潮,推动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而国内更是引来了非理智的追捧热潮。

针刺为什么可以用于麻醉?其实,针刺和现代麻醉的疗效惊人相似,都具有镇静、镇痛、稳定心率血压,保护脏器血管等相同作用。周嘉谈到,由于针刺麻醉的作用被盲目扩大,该技术被不加选择地运用到人体各个部位的手术麻醉中,当时“从头到脚”涉及到90余个病种、200万例手术,从而导致针刺麻醉技术到了“无所不能”滥用的地步。而事实上,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某些手术,比如腹部手术,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针刺的作用就不显著,而且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甚至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伪科学”。由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对针刺麻醉基础研究工作的滞后,以及改革开放后首轮医改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后,针刺麻醉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引发了不少争议,国内医院逐渐放弃针刺麻醉,其临床应用走向沉默。

从未停止探索研究的脚步

尽管针刺麻醉的发展有沉浮,但医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周嘉介绍,以韩济生、曹小定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针麻人”,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对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了继续探索。此后的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在肾移植术中患者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在胃大部切除术中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进行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之后的一段时期,针药复合麻醉逐渐成为针刺麻醉的主流,包含了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和针刺复合全麻3个方面,不但加强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还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针刺麻醉手术下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2005年,周嘉、王祥瑞等在上海仁济医院实施的一例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被BBC现场采访并全球转播,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新发展期。2009年,在上海曙光医院,周嘉的针刺麻醉团队提出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的观点,并率先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针药复合麻醉与同期常规全麻心脏手术临床数据比较显示,针药符合麻醉显著减少了70%的麻药量使用,提高了脏器的保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之后,周嘉又带领团队将针刺麻醉改良方式拓展至肺部手术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又依托国家“973”项目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取得成功,使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的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周嘉带领的针刺麻醉团队先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将针刺麻醉技术逐步扩大运用到头颈部、腹部和盆腔、肛肠等各型手术,进行了大规模的针刺麻醉实践与研究。实践证明:在上述部位的优势病种中采用针刺(复合)麻醉技术具有更简便的操作方式、更好的脏器保护作用、更高的围术期疗效,从而使针刺麻醉从单纯的镇痛镇静向围术期脏器保护、改善手术预后方面不断发展、创新。

针刺麻醉运用更多领域

“在新的时期,针刺麻醉仍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提升空间。”周嘉谈到,目前,针刺麻醉手术规范还有待完善、制定和推广。针对同一个手术,各个临床研究采用的针刺方法、穴位的选择、穴位刺激参数千差万别,且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因此,特别需要开展与针刺麻醉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对针刺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给予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促进国内外针刺麻醉手术规范的形成。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针刺麻醉在心脏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在心脏介入中采用针刺麻醉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说明针刺麻醉技术有着更广阔的运用前景。

同时,周嘉还发现,术后加速康复正在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一项新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针刺麻醉应用在围术期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疗效,因此,应该建立麻醉科、针灸科、外科、护理等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康复体系,拓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从单纯应用于麻醉和手术期,扩展至整个围术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针药复合麻醉围术期综合管理新模式,建立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康复方案。不断拓展针刺麻醉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针刺的良性调节作用,为针刺麻醉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历经辉煌与坎坷,针刺麻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形成符合临床需求的新模式。针刺麻醉为常规手术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值得推广及继续挖掘其临床与科研价值。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