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新闻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7-06-26 11:23   作者:安远   阅读量:4551   

中新网哈尔滨6月25日电 (记者 王舒 杨拓)一段穿越硝烟和国界的“抚育之情”,在战后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延续着“敌人”孩子的生命,中国养父母和日本遗孤间的“父母之情”已绵延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当年的“中国父母”大多已入土,曾经的日本遗孤都已年过古稀,随着“亲历者”逐渐离去,这段史话是否也会被淡忘?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25日,日本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结束了全部行程,他们满怀“感恩之心”,用行动不断向外界传递着“共同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的心声。在活动结束之际,团队组织者之一、日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过能国弘先生对中新网记者说:“中国养父母对我来讲就是亲生父母,不单是恩情更是亲情,父母之爱是人性至爱,人性至爱就永不可逝去。”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70年多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大量日本幼童在日本开拓团从东北撤退时被遗弃在中国;在战后中国一切百废待兴的条件下,仅凭着“敌人的孩子也是孩子”的质朴观念,中国养父母给了这些日本遗孤“二次生命”。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仅黑龙江省方正县就收留过日本遗孤超过4500人。

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些日本遗孤陆续回到了日本;此后,日本遗孤代表多次回到中国进行“感恩”活动。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70多年光阴流转,曾经嗷嗷待哺的战争孤儿,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两天的跟访中记者得知,该团队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2岁,这些习惯用中国东北方言交流、多过日语的老人们,在谈论间出现的最高频词汇是——感恩、铭记和传承。他们时下更关心:如何把这段“父母亲情”,当做最后的“使命”,用最好的方式向后代和外界传承。

“我叫松川舒子,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遗孤代表松川舒子老人告诉记者,松川代表着黑龙江的江与川,“舒”字是她保留的中国名字;她希望用名字缅怀中国养父母,也将这个名字融入到后代的传承血脉中。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我在中国生活了50年,我直到他们(中国养父母)去世才返回日本,如果不能给他们养老送终,我良心不安。”日本遗孤天野桂子对中新网记者说,这种“父母之情”无论后代在哪个国家,都必须要延续。

在此次“感恩之旅”中,日本遗孤代表们也普遍提及,他们的“第三代”后人对这段历史仍有些迷茫。“他们很多不会说中国话,他们接受的教育中缺乏对当年那场战争的了解。”日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过能国弘先生说,他们的协会目前很多工作就是要扩大“遗孤二代”的参与度,更好地将这段跨国亲情传承下去。“父母之爱是人性至爱,这种至爱就是一种使命,我们告诉‘二代’这有多重要,由他们再向下一代传承。”

综述:“恩情”更是“亲情”永不会逝去

现在日本某城市政府部门工作的“遗孤二代”丽子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的工作就是服务于中日民间交流,期间已整理和收集过大量关于中国养父母和日本遗孤的史实资料,并以文献或书籍进行留存。

“作为日中友好协会,我们将会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建立相应的脉络和体系在日中两国流传,让后代永远体会两国的和平友好关乎于两国人民。”日本遗孤代表团带队人池田澄江在感恩活动结束之际,告诉了中新网记者一个喜讯——关于这段穿越硝烟和国界的“父母亲情”的多版本书籍已陆续问世,由日本遗孤代表组建的日本民间团体“日中友好协会”已开始有“遗孤三代”加入。(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