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门诊室里的烦心事①:医院上演“暑期档”正常吗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7-05 16:25   作者:白鸽   阅读量:6077   

编者按

暑假本是孩子们专属的福利,可现在,有多少“学生族”能悠哉悠哉地享受假期?近期,本报记者在医院走访、调查,不经意间发现,不少诊室都出现了青少年患者的身影。

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在暑假期间去医院看病?这种现象正常吗,还是另有隐情?其中又暴露出哪些让人忧心的深层次问题,是否值得家长及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与反思。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探索暑期门诊室里的烦心事。

电影院有“暑期档”,医院竟然也有!

今年暑假才开始,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恬恬,就已经在妈妈的陪伴下,体验了医院“深度游”。昨晚,恬恬妈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带娃看鼻窦炎、腺样体,连续第七个工作日跑医院,明天继续第八天。”谁知,有人在下面秒回:“我家娃已经安排好腺样体手术了。”

眼下,各大医院的慢性病门诊室,每天都有几大一小的家庭组合“扎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把平时“攒着”不敢看、不方便看的病一次解决。

一位接诊的医生道出实情:焦虑的家长总想在孩子学业和健康中寻找一种平衡,可如此“夹缝就医”,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孩子的病情,酿成严重后果。

慢性病专病候诊区人山人海,门诊手术量激增

上午10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大厅一片忙碌。与平时普内科“一科独大”的场景不同,今年暑假开始没几天,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皮肤科等专科门诊的候诊区门口已经“座无虚席”。

不少家长表示,他们是特地选在暑假期间带孩子来看病的,不少家长甚至专程从外地赶来,直奔各种慢性病专病门诊。

在耳鼻喉头颈外科候诊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排队的几乎都是学龄期儿童及家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等待时都讨论同一个话题——腺样体切除术。

“听说腺样体肥大会影响孩子智商!”这是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出现在这里的理由。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许政敏看来,这并非没有依据。因为腺样体肥大会使得儿童在睡眠中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现象,从而导致脑部慢性缺氧,最终影响智力发育。也正因此,平时日均500多人次的门诊量,在进入暑期后的这几天,已经至少翻了一番;平时月均250多台的腺样体手术,现在常常会飙升至400余台。

而在神经内科,暑假则是儿童、青少年就诊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病症的高峰期。记者获悉,平时每月门诊量大约6000人次,暑假期间则要达到近9000人次。

看病是个“技术活”,平时请假“伤不起”

医生忙得脚不沾地,前来看病的家长和孩子也不好受。恬恬妈为了挂上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专家号,特地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约。“本来是下午1点看病,我们12点半就来挂号了,可是真正轮到就诊,已是下午2点半。”再加上开检查单、等检查报告、医生诊断、配药等流程,母女俩下午4点才离开医院。

令恬恬妈头疼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她说,腺样体肥大常常伴随着鼻窦炎、鼻炎等一些症状,虽然恬恬的腺样体还没到手术的程度,但她还要治疗鼻窦炎。若要手术的话,情况就更复杂了。

“别看腺样体切除术是个小手术,但患者仍需住院两到三天,回家后还需休息一到两个星期。这些病的治疗周期比较长,不仅家长不好请假,让孩子离开学校这么久,真的‘伤不起’。”

恬恬妈也是一位初中老师,她很清楚,学校虽然没有规定学生请病假的天数,但很多家长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进度,担心请几天病假,孩子的学业就耽误了。“孩子生病,没有家长不着急的,但如果不是大病急病,还是更倾向于在假期就诊。”

家长的无奈和顾虑,医生自然懂。许政敏直言,虽然腺样体肥大并非急性病,但有些孩子查出来时已是亟须手术的情况。“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得的是慢性病,晚点看医生没关系,千万别耽误学业。这种想法可要不得,可能会让孩子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真正耽误孩子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

暑期档出现的青少年扎堆看病现象,在一些医生看来,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部分家长缺乏必备的健康知识,有些“自以为是”。

一位妈妈曾在网上发帖,称五年级的儿子小龙总比同龄人矮一截,一直坐在班里第一排,这一年来身高明显长得慢。暑假放假后,她带着孩子来到当地医院的内分泌科,经实际检测,孩子身高仅为140厘米,比12岁男童的平均身高少了12厘米。医生细问发现,小龙常躲在被窝里玩游戏,直到晚上11点才睡觉。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保证充足睡眠,下丘脑组织才能分泌一种促进发育的激素。

“我很后悔,这样的情况持续一年了,一方面我们以为孩子只是长得慢,另一方面,觉得拖一拖不要紧,幸好现在还可以挽救。”小龙妈妈感慨。

“很多急性病拖不起,但很多家长认为慢性病拖到寒暑假并无大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文辉坦言,最怕的就是这种不信任医生,反而相信自己的家长。

如今,家长获取医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也由此催生出一批“自以为是”的家长。李文辉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孩子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家长却认为只是高热惊厥,还质疑医生建议的检查与相关治疗。“医生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否则最后耽误的还是孩子。”她无奈地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