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神经外科专家吴哲褒:宅心仁厚医哲褒扬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9-10 15:15   作者:杜玉梅   阅读量:416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吴哲褒

东方网记者曹子琛、通讯员狄霞晨9月9日报道:在病人眼中,他是技术精湛的“良医”;朋友眼中,他是有求必应的好人“褒哥”;在学生眼中,他是精益求精的“严师”;在家人眼中,他是废寝忘食的“工作狂”。

他30岁出头就评上了教授,却不满足安于现状,从而离开山清水秀的家乡浙江温州,去北京、上海顶尖的医学院求学;他身为博导、教授,却每月不辞辛劳坚持为素不相识的贫困病人送医、送药;他每天保持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从不喊累,反而为自己能够从事医生职业感到幸运。

他就是吴哲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垂体瘤/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垂体腺瘤协助组秘书、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青年奖获得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近十多年来,吴哲褒先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做博士后工作。曾先后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和美国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访问学习。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外专业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30篇,累积影响因子120余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各一项。

医患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

在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今天,吴哲褒的病人却十分信任他。他认为医患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信任感。在手术前,病人及家属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手术是您亲自做吗?”这就是一种信任。吴哲褒说:“他们把生命交给我,我就应该负责。”

他相信:要治病,首先要“治疗”病人对病的看法。很多人生病以后非常消极,刨根问底:为什么我会生这个病?他们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一切。如果对医生再缺乏应有的信任,则对治疗非常不利。吴哲褒始终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考虑,尽量减少病人的手术风险和痛苦,让病人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公众普遍认为,外科医生就是“拿手术刀”的。但吴哲褒却提出,手术并不是万能的。在他所研究的神经外科领域,有的疑难病症完全可以用药物来取代传统的高风险手术——这是外科医生观念的重大改变。

多年前,他发现接诊的一位江苏病人张某颅内肿瘤手术风险很大,因此建议其服用某种对症药物。吃药后,张某的肿瘤缩小得非常快,避免了手术。这位病人的病情至今控制得很好。吴哲褒的诊治不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还有效地控制了肿瘤的生长,病人及其家属都非常感激。此事也促成了吴哲褒对垂体瘤药物治疗的科研探索。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吴哲褒无论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第二天早上必定7点钟到病房,穿好白大褂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病人。他总是面带微笑地与病人聊天,病人也把他当成是可以倾诉的朋友,把自己心里的顾虑、担忧毫无保留地告诉他。8点钟查房的时候,他会带领医疗团队一起来到病人的病床前详细了解病情;下班之前,他还会再次来到病人面前了解病情。正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关心、关爱病人,病人才会发自内心地信任他、爱戴他。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医疗团队成员也是如此,对待病人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深得病人欢迎。他们经常收到长长的手写感谢信和锦旗等。

成立医疗基金救助贫困患者

作为医生,吴哲褒的心中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能够让天下的病人都能看得起病。

从医以来,他经常会碰到经济拮据的病人。有的是朴实的农民,无力承担高额的手术费用;有的是外地来的打工者,东拼西凑,甚至要变卖家当才能凑出一两万。每次遇到这样的病人,吴哲褒总是格外感同身受。他出生于温州永嘉的一个小村庄,是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妹妹。父亲是小学数学老师,母亲辛勤地制售豆腐,养育着一家五口。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妹妹生病了,全家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家人的那种焦虑、担心,吴哲褒至今依然依然历历在目。

他曾经接诊过一个患垂体瘤的小女孩,在她十一、二岁的时候因贫穷和误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生病以后,她个子长不高,也没有月经,失去了花季少女所应有的芳华。这些病例,让他下定决心,要竭尽所能地做一些改变。

他能够理解贫穷,也希望每个人无论贫富,都能够享受最好的医疗。然而,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2017年6月,他在上海永嘉人公益基金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脑垂体基金”,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来运作。基金会主要有三大使命:一是让垂体瘤患者得到正确治疗;二是给贫穷的病人以资助;三是普及正确的医疗理念。

基金成立以来,已经救助了好几例贫困病人。2018年6月,远在山东的患者刘某发来求助,这位病人需要手术却无力拿出一万元的诊疗费用。吴哲褒马上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商议,决定为这位患者提供全额资助。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带领团队来到山东省兰陵县,用双休日时间,为这位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术后,这位患者痊愈。之后,在山东患者的口口相传之下,又有更多的贫困患者找上门来,他都“有求必应”,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全额资助,毫不含糊。

不仅仅为科研而科研

吴哲褒的科研成果在同龄人中实属佼佼者。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在他博士毕业的时候,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院士对他说:“医生光靠手术出名是很难的。必须临床、科研两手都硬。”吴哲褒一直牢记恩师教诲,从不为了做科研而科研,而是要求自己在做好临床的基础上推进科研工作,以期对医疗事业有所帮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吴哲褒之所以选择神经外科这个学科,是因为这个学科依然充满未知,还有很多的未知值得探索。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喜欢这一学科。从医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研究垂体瘤。尽管垂体瘤在普通人听来望而生畏,但在他的眼中,却是值得攻克的难关。垂体瘤的发病率很高,达到22.5%。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22个都有可能会长垂体瘤,但不一定都会发病,其中四成到六成是泌乳素瘤。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诊治垂体瘤,其现实意义是很大的。

临床手术治愈病人,能够给他带来快乐;他也很喜欢把临床做为基础加以提炼研究,探究其中的奥秘。

他常常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在天坛医院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这篇论文的诞生,就来源于临床实践。有一次,他跟随天坛医院于春江主任查房,其间,于主任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岩骨后的脑膜瘤,为什么手术难度和病人预后不一样?”当时都没有人留意。然而,吴哲褒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个问题盘桓在他的脑中多日,不断地思考,查阅资料,最后用更简单的方法提炼出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从投稿到美国神经外科权威杂志journal of neurosurgery,几乎没有修改,就顺利发表了。

医疗的创新和推进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吴哲褒十分重视对团队人才的培养,立志于把自己的医疗团队打造成世界一流、国际领先的团队。他的团队小而精,立足点很高。除了中青年医生,吴哲褒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是其团队的重要成员。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注重他们在临床及科研两方面的培养。他强调:老师不是“匠”,是“师”。学生教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他鼓励学生在临床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学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都不负众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瑞金医院一流的硬件和人才基础上,他致力于谋求临床治疗的创新,推进治疗的现状。他与团队成员都拥有过硬的临床实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团结一心,为了改变临床实践、服务患者而攻克科研难关,围绕着垂体瘤、泌乳素瘤等尖端病症,十几年如一日地努力着。

温州人的精神

俗话说,只要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吴哲褒为自己是温州人而感到自豪。他为自己的家取名叫“梧嘉苑”,“梧嘉”有两重意思:一是“我家”的谐音,二是时刻提醒自己的家乡是温州永嘉。

讲到温州人精神,首推“敢为天下先”,吴哲褒也是如此。他总是要求自己的想法走在别人前面。自从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就希望能够到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医院去学习深造。在神经外科界,北有“天坛”,南有“华山”,就像神外界的少林和武当。能到这两所医院去学习,是所有神外人的梦想。吴哲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不惜放弃自己稳定的生活,只身一人走南闯北,完成了这一理想。当别人都在忙着买房子投机的时候,他选择了投资自己。他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最好的投资永远是投资自己”这一真理。

为了更好地报效家乡、回馈乡亲,吴哲褒于2016年发起成立了上海永嘉人医疗公益基金,旨在立足上海,为永嘉老乡提供一个就医平台、给贫穷的病人提供经济资助、组织义诊、给家境贫寒的家乡医学生以资助。去年6月9日,他组织大型义诊系列活动走进永嘉金溪镇,24名来自上海11家三甲医院的名医医疗团来为当地患者进行义诊,还免费发放了价值近三万元的药物,并为贫穷的病人发放现金红包。平时里“一号难求”的名医名家,如今免费面对面问诊,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500多人争相前来。

宅心仁厚,医哲褒扬

“医哲”,即医学和哲学,这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然而,在我近18年从医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两者其实是相通的。正如瑞金院训所言,“追求卓越”指的是为医者的医学技术,而“广博慈爱”说的正是为医者的哲学修养。

学习医学,让我对科学的研究更深刻;体悟仁爱,让我对哲学的认识更透彻。这种跨领域的共振令我明白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没有哲学的指导,医学就不能提高和进步,我希望自己能在医与哲的指引下,成为一个简洁、专注、完美之人,于平凡之中创造生命的奇迹,在从医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褒扬!此谓“医哲褒扬”。

30岁的时候,他想的是学业,一心想要把医学学好。

40岁的时候,他想的是使自己立足并有所建树。

如今,45岁的他,想要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让更多人受益。

宅心仁厚,医哲褒扬。用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