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洋房花园中唱沪剧昔日“白公馆”开启新使命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12-16 14:00   作者:谷小金   阅读量:8946   

东方网12月15日消息:“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在上海老歌《月圆花好》的歌声中,上海沪剧院的青年演员们袅袅婷婷步入“白公馆”的门庭花园,身着旗袍轻歌曼舞,开启了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演出。

今年的沪剧艺术节闭幕演出真可谓“不同凡响”,这场在上海百年建筑“白公馆”里举办一场的沉浸式沪剧交响演唱会,巧妙地把西装、旗袍、弄堂、洋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透露出城市底蕴魅力,呈现出浓浓海派风情。而这也是“白公馆”新的使命的开启——上海沪剧院即将正式进驻。

“白公馆”位于汾阳路150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成于1919年,已有百年历史。作为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早期起步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徐汇区文物保护点。这里建造时是万国储蓄会董事盘滕住宅,抗战结束后是白崇禧与其子白先勇的府邸,被称为“白公馆”。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在此成立,随后又转交上海越剧院使用。后来又作为餐厅使用。直到2016年7月,餐厅迁出,“白公馆”经历了修葺和改造。

此番改造,所奉行的“修旧如旧”的宗旨,原本的白公馆主体建筑作为沪剧传承展示的空间。

在“白公馆”一楼,是“上海沪剧传习馆”。据介绍,明年这里将正式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在展馆内,陈列的海报、图片,把沪剧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玻璃柜里陈列着沪剧院曾获得的诸多奖项。沪剧院还在这个小空间里摆放了两台迷你KTV点唱机,戏迷现场就可以学唱并录制自己的音频。此外,一个小型放映厅在不间断地播放着沪剧影像资料。而三楼则将作为沪剧大师工作坊,入驻一批有影响力的沪剧艺术家,以名家效应推动沪剧传承发展。

毗邻白公馆的2号楼曾经历过从练功房到餐厅的转变,本次修缮后成为演员们的练功房和办公场所。排练厅宽敞明亮,还配备了演员的休息室、开放式的茶水间。

为配合花园洋房的情景氛围,此次上演的闭幕式以老洋房和西装旗袍戏为元素,阳台、花园、窗台都成为表演空间,《大雷雨》《碧落黄泉》《董梅卿》《日出》《石榴裙下》《雷雨》《璇子》《魂断蓝桥》等西装旗袍戏的经典唱段次第上演,令观众仿佛置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品味海派文化的旖旎风情。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西装旗袍戏是沪剧的艺术特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沪剧共诞生了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剧目继承发扬了早期沪剧说新闻、唱新闻的特色,并留下了不少风格迥异、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这些故事也都和上海的弄堂、洋房、花园息息相关。因此,本届沪剧节闭幕式结合“白公馆”的建筑气质,给观众呈现一个建筑与演员、建筑与艺术交相辉映的“派对”之夜。

茅善玉表示,这次演出只是一次初步尝试,以后会开放更多的区域进行情景演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沪剧人和沪语文化将让这幢建筑重新流动起来,恢复它的灵性。”

12月6日到12月15日,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办期间,全市十余家国有民营沪剧院团走进浦东曹路、康桥、川沙、宣桥、惠南、祝桥、周浦、三林等九个街镇的社区、敬老院举行8场经典折子戏和9台大戏演出,近万名观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质量的艺术大餐。为响应戏曲进校园的号召,本届沪剧艺术节还走进观澜小学举办“校园沪剧日”活动,提升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力,将“上海的声音”带进校园、带进课堂。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