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纳芯微:营收同比增长132.96%能源革命赛道加持车规级芯片高速成长

来源:东方财富    发布时间:2022-10-24 11:28   作者:肖鸥   阅读量:4413   

8月26日晚间,NaxMicro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132.96%,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16.5%,扣非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86.32%报告期内,受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芯片市场整体进入结构性短缺,汽车和工业芯片需求旺盛,企业相关领域产品实现快速增长同时,上半年公司陆续推出十余个新品系列,产品矩阵和应用布局进展迅速伴随着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公司正进一步向国内汽车规芯片头部供应商迈进

纳芯微:营收同比增长132.96%能源革命赛道加持车规级芯片高速成长

能源革命改变工业发展模式。

汽车和工业板块带动主营业务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Nanomicro一直专注于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产品涵盖技术领域的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能够提供1100多种产品模型进行销售产品类别主要包括信号传感芯片,隔离和接口芯片,驱动和采样芯片下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信息通信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从经营情况来看,2022年上半年,公司信号传感芯片产品实现总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58.7%,带隔离接口芯片,营收2.85亿元,同比增长72.64%,驱动采样芯片实现营收3.53亿元,同比增长356.59%,各类芯片产品营收规模呈现普遍增长从下游应用来看,汽车电子和工控无疑是推动公司增长的主要动力点

根据公司发布的应用领域收入分类比例,上半年公司工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9.64%,汽车电子收入占18.26%,在公司下游应用中排名第一其中,汽车电子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1个百分点,同期增长表现尤为显著

两个地区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能源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根据消息显示,在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光伏,储能,电力电子等产业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发展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有望达到27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6%据IC Insights预测,2022年专用模拟芯片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领域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7%,增幅为所有领域之最同时,同期光伏逆变器,储能等新能源市场也将出现快速的规模扩张,这也将为相关芯片行业的应用提供快速增长的土壤

从公司发展来看,早在2016年,纳芯威就开始布局汽车,工业等高壁垒行业的芯片产品,最近几年来持续取得成效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公司隔离栅驱动,非隔离高低压侧驱动,隔离电压电流采样,车载电机驱动,车载照明驱动等芯片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OBC/DCDC,主电机驱动,车域控制,智能座舱驱动等系统,其隔离/非隔离驱动,隔离电流和电压采样,霍尔电流传感器等也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转换器,光伏阵列/优化器,储能电池/BMS等领域,相关产品的规模,体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在政策和需求的引导下,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规模增量,以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的微电子产业也将在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预计未来,在赛道优势的加持下,纳新威在汽车电子和工控领域的成长有望将其整体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研发取得全面突破。

汽车级芯片打造企业未来增长极。

除了行业发展,公司高速的业绩增长也离不开技术研发领域提供的大力支持。

根据消息显示,作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纳芯威在产品R&D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入水平,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R&D费用已达10484.86万元,同比增长168.96%,R&D投资总额占营业收入的13.21%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8项增加了磁感应技术和LED驱动技术两大核心技术目前纳芯微芯技术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与校准技术,基于自适应OOK信号调制的数字隔离芯片技术等12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自研模拟芯片产品

从产品研发来看,车规芯片领域的突破是公司上半年研发的亮点之一。

公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先后完成了车辆限界/工业限界智能隔离驱动的R&D及验证,新型通用车辆限界LIN收发器的验证,均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其中,智能隔离栅驱动器主要针对汽车电子控制,光伏逆变器,大功率变频和伺服驱动器,用于实现系统中功率器件的开关和保护功能该系列产品的成功上市,完成了隔离芯片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中的布局,提高了隔离芯片在电源和电控系统中的覆盖率和单板价值新型通用LIN收发器是汽车电子系统中最重要的接口芯片之一,公司NCA1021的推出也标志着公司在车载接口芯片领域的新突破,弥补了公司车载接口产品布局的短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