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产业

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6-19 19:37   作者:夏冰   阅读量:5391   

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2017-6-19 08:49:33

亚东鲑鱼繁殖基地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6月19日日喀则报道:去年的今天,108名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抵达西藏,开始为期三年或一年的援藏工作。背负着脱贫攻坚的任务,在西藏这一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上海对口援建着日喀则市亚东、江孜、拉孜、萨迦、定日五个县。

扶贫协作,由“输血”到“造血”是一个常新的命题。“造血”机制也落实在基层。对第八批援藏干部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不再是单纯的给资金,造基建,而是发展产业,教给当地群众“赚钱”的本事。同时,鼓励他们放弃以前的“等靠要”,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而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上海援藏干部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亚东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在整个西藏自治区74个县中,可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6年上海对口援建多年的亚东县可以申请摘除“贫困县”帽子了:全县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率为111.3%,到目前为止全县脱贫人口平均收入7545.8元。然而,在援藏干部眼里,虽然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3311元脱贫标准,但其中80%为政策性收入,当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内生动力不够。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将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发展一批适合当地的产业。

将著名的亚东鲑鱼养殖实现产业化,是亚东县所做的探索之一。据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发改委副主任许冰介绍,亚东县运用“基8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亚东鲑鱼形成从繁育-养殖-加工-冷链储运-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并积极动员贫困户以股东形式参与合作社,实现分红。目前,亚东成立了4个亚东鲑鱼养殖合作社,覆盖164户贫困户,他们以工代训,在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一边学习技术,一边领工资,学成后加入养殖合作社,参与分红自己做老板。

江孜县江热乡热旦岗村村民巴顿在他的菌菇种植大棚内

“实现精准扶贫,还要急当地群众之所急,当地群众缺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倪俊南的这番话在定日县的援建工作中得到很好体现。

定日县是上海在日喀则援建的五个县中海拔最高的县,珠峰大本营就在定日县境内。因为海拔高、土壤贫瘠,定日县的蔬菜产量很低,只能满足全县10%的需求量,其余全靠从外地运入,蔬菜不够新鲜,也影响到营养。为此,上海援藏干部决心在定日打造一个占地450亩的珠穆朗玛生态智慧农业园区,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缓解当地缺乏新鲜蔬菜的难题。

定日的土壤不够好,制约了蔬菜的生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援藏干部在技术突破上动足了脑筋,他们引进西藏第一家水培技术公司,种植水培蔬菜。水培蔬菜更环保,更绿色,更适合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而在高原上种植水培蔬菜,因为光照足,其口感和营养成分也更好。据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何劲峰介绍,今年年底,面积达50亩的水培蔬菜种植园将完工,整个生态智慧农业园区150亩的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完成,届时,游客可以在珠峰脚下的生态大棚内,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绿色与活力,还可以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因地制宜,深挖当地产业潜力,完善当地产业链,也是上海援藏干部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上所做的探索之一。

萨迦县吉定镇富有生产水泥的矿产资源,并且已拥有一家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援藏干部经过调研,决定在借助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的优势,扩大下游产业,在吉定镇成立一家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投资规模950万元的水泥制品厂,并作为援藏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推进实施。

据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吕真昌预计,水泥制品厂年内便可投入使用。该项目将推动萨迦县工业建材加快发展,并将使当地的建档立卡户实现精准脱贫。

吕真昌表示,水泥制品厂将优先先吸纳当地的建档立卡户直接参与项目的生产运营,预计将直接解决50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而且,项目收益采取4:4:2分配模式,其中的两成直接用于贫困户分红,预计能帮助100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县也同样存在。在江孜县,上海援藏干部运用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当地社会资金,将菌菇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当地农业科技人才领军人物,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在拉孜县,上海援藏干部利用“智慧拉孜”社会管理综合平台,实现扶贫工作任务网格化管理……

留下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业,留下一批带不走的科技人才,让当地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找到自主参与的动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上海援藏干部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而对当地藏族群众来说,这也将是他们实现脱贫,打开未来小康生活的一把钥匙。

上一篇稿件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的五年】援藏干部的新思路:以产业发展助脱贫攻坚 2017年6月19日 08:49 来源:东方网

亚东鲑鱼繁殖基地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6月19日日喀则报道:去年的今天,108名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抵达西藏,开始为期三年或一年的援藏工作。背负着脱贫攻坚的任务,在西藏这一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上海对口援建着日喀则市亚东、江孜、拉孜、萨迦、定日五个县。

扶贫协作,由“输血”到“造血”是一个常新的命题。“造血”机制也落实在基层。对第八批援藏干部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不再是单纯的给资金,造基建,而是发展产业,教给当地群众“赚钱”的本事。同时,鼓励他们放弃以前的“等靠要”,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而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上海援藏干部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亚东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在整个西藏自治区74个县中,可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6年上海对口援建多年的亚东县可以申请摘除“贫困县”帽子了:全县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率为111.3%,到目前为止全县脱贫人口平均收入7545.8元。然而,在援藏干部眼里,虽然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3311元脱贫标准,但其中80%为政策性收入,当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内生动力不够。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将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发展一批适合当地的产业。

将著名的亚东鲑鱼养殖实现产业化,是亚东县所做的探索之一。据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发改委副主任许冰介绍,亚东县运用“基8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亚东鲑鱼形成从繁育-养殖-加工-冷链储运-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并积极动员贫困户以股东形式参与合作社,实现分红。目前,亚东成立了4个亚东鲑鱼养殖合作社,覆盖164户贫困户,他们以工代训,在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一边学习技术,一边领工资,学成后加入养殖合作社,参与分红自己做老板。

江孜县江热乡热旦岗村村民巴顿在他的菌菇种植大棚内

“实现精准扶贫,还要急当地群众之所急,当地群众缺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倪俊南的这番话在定日县的援建工作中得到很好体现。

定日县是上海在日喀则援建的五个县中海拔最高的县,珠峰大本营就在定日县境内。因为海拔高、土壤贫瘠,定日县的蔬菜产量很低,只能满足全县10%的需求量,其余全靠从外地运入,蔬菜不够新鲜,也影响到营养。为此,上海援藏干部决心在定日打造一个占地450亩的珠穆朗玛生态智慧农业园区,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缓解当地缺乏新鲜蔬菜的难题。

定日的土壤不够好,制约了蔬菜的生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援藏干部在技术突破上动足了脑筋,他们引进西藏第一家水培技术公司,种植水培蔬菜。水培蔬菜更环保,更绿色,更适合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而在高原上种植水培蔬菜,因为光照足,其口感和营养成分也更好。据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何劲峰介绍,今年年底,面积达50亩的水培蔬菜种植园将完工,整个生态智慧农业园区150亩的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完成,届时,游客可以在珠峰脚下的生态大棚内,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绿色与活力,还可以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因地制宜,深挖当地产业潜力,完善当地产业链,也是上海援藏干部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上所做的探索之一。

萨迦县吉定镇富有生产水泥的矿产资源,并且已拥有一家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援藏干部经过调研,决定在借助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的优势,扩大下游产业,在吉定镇成立一家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投资规模950万元的水泥制品厂,并作为援藏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推进实施。

据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吕真昌预计,水泥制品厂年内便可投入使用。该项目将推动萨迦县工业建材加快发展,并将使当地的建档立卡户实现精准脱贫。

吕真昌表示,水泥制品厂将优先先吸纳当地的建档立卡户直接参与项目的生产运营,预计将直接解决50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而且,项目收益采取4:4:2分配模式,其中的两成直接用于贫困户分红,预计能帮助100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县也同样存在。在江孜县,上海援藏干部运用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当地社会资金,将菌菇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当地农业科技人才领军人物,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在拉孜县,上海援藏干部利用“智慧拉孜”社会管理综合平台,实现扶贫工作任务网格化管理……

留下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业,留下一批带不走的科技人才,让当地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找到自主参与的动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上海援藏干部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而对当地藏族群众来说,这也将是他们实现脱贫,打开未来小康生活的一把钥匙。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