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产业

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稳定可预期的软环境成胜负关键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8-11-23 15:55   作者:子墨   阅读量:4131   

权威专家建议,地方政府改善软环境可从“法治状况”和“国际惯例”入手

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稳定可预期的软环境成胜负关键

《投资时报》记者 冯锦浩

一如怪坡这样著名的感官错觉现象,人们用直观感受做出的判断,往往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

世界银行刚刚发布的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从上一年的第78位提升到第46位,一次性提高32位。这也让不少财政界知名人士错愕之余感到惊喜。

对于身处激荡外部环境中的中国,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激励作用显著。而对于当前正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国内各地区来说,拥有一个能够显示多维度营商环境的科学评价体系,一组可以量化、能够切实反映自身长短板的具象指标,其意义毋庸置疑。就像为时一年亚马逊公司在全美遴选第二总部的“行为秀”,堪比一次美国各城市的营商环境真实比拼,中国各地区同样需要一份来自独立第三方的权威报告。

2018年11月12日,由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中国财富网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在这份报告中,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指数十强及东、中、西部地区五强悉数出炉。不仅如此,该报告还对各行政区营商环境的优势及不足做出了分析研究。来自政商学研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该报告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可。

该《报告》显示,中国各地的营商环境发展并不平衡,东部营商环境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最为薄弱。

其中,在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2018年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和湖北,以东部地区为主。东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中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西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

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稳定可预期的软环境成胜负关键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解读《报告》时指出,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各省市区均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差距总体呈现收敛趋势,但软环境分差比较大,多数省份仍处于探索阶段。与硬环境相比,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更大,而软环境中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与经济的相关性最大。

事实上,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等在内的软环境,正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软环境排名后十位的省份,有八个省份与经济总量排名最后的省份重合。

而关于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中部地区在全国排名中游,基础设施无一省份进入全国前十,软环境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西部地区除了陕西、四川、重庆外,其他省份均在全国下游,基础设施仍成为其发展短板,而软环境则需要寻找发展突破口。

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稳定可预期的软环境成胜负关键

贴近中国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进入2018年,适应新时代,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从速度向质量发展转变的迫切要求。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建立一个科学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新决策导向和新政绩导向的转变,推动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针对营商环境的评估,目前人们熟知的有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每年发布一次的世行该报告更多地体现了工业时代的特色,包括了大量与工业发展相关的营商环境指标,比如办理介入电网手续所需费用、办理施工许可程序、产权转移登记所需费用,等等。

在与世行营商环境报告比较时,刘哲向《投资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推出的《报告》在指标设计上,既吸收了前者的优点,又与时俱进地考虑了全球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更多地体现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金融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等新经济对营商环境的要求。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报告》的评价体系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维度,共设计35个指标,全部以公开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营商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其中对软环境赋予更高的权重,既全面反映企业投资、创业、经营与发展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记者特别注意到,《报告》考量的“软硬”两个维度及权重与2018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软硬环境都重要,硬环境要继续改善,更要在软环境上有新突破”的精神和要求相一致。而从这一侧面也不难看出,这份《报告》的研究方向更多地与中国国情需要相吻合。

进入2018年后半年,营商环境不仅成为了经济热词,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对营商环境的研究也进入到更多的专业研究机构视野中。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的特点及需要,有专业研究人士认为,营商环境应该成为衡量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立研究机构的评价结果,既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比政府自己做出评价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使用弹性,不会造成一刀切、形式主义等问题。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向记者表示,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的目的不同,国内在研究营商环境时更应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决策着眼。以服务企业决策为例,国内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的时候,常常因为缺少对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全面评估,在实际决策中受到经验、特殊事件或片面报道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决策,误导了投资。全面客观的地区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有利于让企业的投资选择回归理性。

他同时表示,此次发布的《报告》所用评价体系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特点,综合评估了各地营商环境所进行的研究性探索和尝试。其重点不在于评价结果得分,更不在于指数得分排名,而是基于几十项营商环境指标所做出的深度研究分析,并以此推动各地营商环境改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报告》对各省份的评价比较客观和合理,相信发布后会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他建议优化软环境可以从加强改善法治状况及关注国际惯例两个方面着手。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以改革来营造。”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则分享了深圳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他指出,深圳从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发展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宜居宜业环境以及国际化示范社区六个方面对营商环境进行完善,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稳定可预期的软环境成胜负关键

营商环境影响地方竞争格局

在此次《报告》公布的相关数据中,中国东、中、西部营商环境的佼佼者依次登台,在综合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下,上海位列全国及东部地区营商环境指数首位,湖北、陕西分列中部、西部地区首位。

正如研究者所说,排名并不是最重要,在《报告》的分析与比较中,各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势和短板以及提升营商环境的要害所在均得到清晰的解读,更利于相关群体的精准施策。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评价结果显示出中国各地的营商环境发展并不平衡,东部营商环境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最为薄弱。其中,在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2018年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和湖北,以东部地区为主,排名后十位的则以西部省份为主。

在营商环境成为热词之前,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落户方面已经展开了竞争。刘哲向《投资时报》记者表示,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很多地方的招商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甚至党政一把手都投入了激烈的“科技招商战”,四处寻找新项目,招徕创业者。但是,并非专业投资人的政府部门,苦于无法识别项目的价值,甚至出现了新产业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与其将很大精力用于对外争夺具体的新产业项目,不如刀刃向内改变自己,将所在地真正打造成营商环境高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那些真正成功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像信息产业的华为、腾讯,生物医药产业的药明康德、百济神州,并非通过政府规划而来,而是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市场化选择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硬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中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创新环境、多渠道的金融支持、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创新雨林文化等,都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在关于各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各地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方面,滕泰向记者表示,抓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从研究来看,各地营商环境的得分、排名与其经济总量和变化密切相关,其中金融环境、科技创新环境、人才环境相关系数最高。以提升和改善环境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之一,既能够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又是不过度干预市场的最佳切入点。

营造平等稳定的营商环境

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正式公布。《通知》要求,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会现场,众多与会嘉宾也纷纷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指出,目前中国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的营商环境也不一样。政府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企业需求,了解当地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因地制宜、因结构制宜地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一刀切”。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看来,营商环境不仅要“亲清”,更要“平”,即政府要有平等意识,让政策是稳定和可预期的。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也认为,营商环境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保证包括企业家在内所有人的人权和产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他认为,人口净流入成为衡量地方发展的重要指标,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应更注重人才环境、创新环境和开放环境。

原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则从企业成本的角度建言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他指出,宏观环境的税负成本、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及物流成本,中观环境的省级政策、产业配套环境及要素成本,企业层面的人工成本都决定着一家企业投资决策,“降低不可预见的成本同样对改善营商环境非常重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